考研政治史纲讲义:1.3 反侵战失败与民族意识觉醒

2012/7/30 10:33:46 来源: 海天考研
分享: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内部因素:

  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武器装备等很落后,军队素质和战斗力差。

  经济技术落后并不意味着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在战争中一定大败仗。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当时,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们群众的自发反抗,导致反侵略战争一再失败。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他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介绍西方情况。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二)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康有为1898:“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针对甲午战争后的局面)

  1895年,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

  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兴中会时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磷,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堕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由此,他1894年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2024考研人数已公布,达43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5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中间广告图.jpg

活动专题